欢迎光临海淀军休信息网

文学缘 书画梦 战友情 ——记军休干部侯炳茂与乔秀清

日期:2023年11月10日来源:采石路服务管理中心

字体:分享到:

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70周年的时候,由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祖国不会忘记,向共和国老兵致敬——侯炳茂抗美援朝题材散文集《流动的马灯》分享会”在北京举行,众多散文作家、彭德怀的亲属、宋时轮的女儿等 100多人与会。鲜花簇拥,掌声四起,隆重而又热烈的氛围深深地感染着在场的人们。

侯炳茂是解放军总医院退休的老军人。他于1951年 2月从陕西凤翔入伍,随即就投身抗美援朝战场,那年他只有 14岁。小小的年纪,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经受血与火的洗礼。虽然当时他仅是志愿军第 64军医院的一名普通卫生员,可在救护志愿军伤病员的日日夜夜里,许多经历刻骨铭心。这份深刻的印记,让他到了古稀之年后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冲动。为了这场正义之战,为了祖国和朝鲜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志愿军战士、文工团员,为了在心中隐藏 60年并越来越浓烈的怀念之情,侯炳茂决意要把那段难忘的经历化作文字。他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原解放军总医院政治部副主任、诗人、散文家乔秀清的支持。

凡事开头难。一生从医的侯炳茂真正握起笔写文章时,心中的许多话不知从哪头说起。他拿着资料找到已退休的乔秀清,给他讲述想写的故事梗概,拜乔秀清为老师。侯炳茂虚心求学的精神触动了乔秀清乐于助人的美妙心弦,他哈哈一笑:“老侯啊老侯,您说到哪里去啦?论年纪,您比我大;论资历,您比我深;我哪能当您的老师呢!在写作上我仅仅是比您早一步,咱俩就互相帮助,做个朋友吧!”

听了乔秀清的话,侯炳茂的心像朝鲜战场上的金达莱花那样绽放。他将 1953年春天随战地救护所在朝鲜的一个小山村接收一位兵团文工团女伤员的经历说给乔秀清听。乔秀清听得入了神,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写作素材,写吧,题目就叫《会唱歌的金达莱》。”接着,乔秀清与侯炳茂一起商量文章的结构,故事叙述的方式方法。侯炳茂的心豁亮了许多。用了几天时间写出初稿,心里还是七上八下,到乔秀清家:“我又来请教你啦!”

几番修改,又经乔秀清润色,《会唱歌的金达莱》情节完整,语言表述饱含情感,年轻的会唱歌的女文工团员的形象跃上纸面。乔秀清将散文推荐给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文化报副刊部主任红孩。红孩读后,一下被侯老的经历给吸引住了,马上决定让文章就在本周内见报。

那时我订有中国文化报,看到发在副刊头条的侯炳茂的散文,给他打电话,并说我骑自行车送过去。老侯不让我送,非要乘一趟公交车坐两站来取。在我们这边的公交站旁将这份报纸展开递给他时,他脸上的笑意自然地流露出来,两眼专注地在报纸版面上看了一会。就在这公交站旁,他给我较为详尽地讲述了乔秀清、红孩的真诚指导和帮助。尔后,这篇文章又在《解放军报》显著版面刊用。

侯炳茂的散文处女作一炮打响,这给他以极大的鼓励。同时,《解放军报》《中国文化报》的编辑也欣赏他关于抗美援朝题材写作的独特性。乔秀清为之兴奋,好像比发表自己的作品还带劲:“老侯,继续写!”

侯炳茂趁着热乎劲,接连草拟了几篇抗美援朝亲身经历的文章,每篇文章的选题与构思,都凝结了乔秀清的聪明才智。这些散文,陆续发表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财经报》《军休之友》杂志上。几年来,侯炳茂硕果累累,其中《又见到野樱桃》《一封未寄出的信》获《解放军报》“长征文艺奖”,《防空洞前紫藤开》入选《解放军报》年度散文排行榜,《巴金在三八线上》《前线,她给巴金当向导》被上海巴金文学馆收藏,《顶水罐的朝鲜女孩》荣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从此,侯炳茂成为中国散文学会撰写抗美援朝题材作品的佼佼者,成为《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的特聘作家。

侯炳茂的创作成就似一面镜子,既反映出他的执著与热爱,又映照出乔秀清的慧眼与才华。侯炳茂是位谦逊、低调、深知感恩的人,每每谈及他的文章,总说:“是乔主任的帮助。乔主任对我每篇文章的题目和每句话的运用,都严格把关。他说可以了,我才送往打印,发出去。”乔秀清也不避讳,他的爽朗与热情,常常让我们感动。

他俩年岁有别,职业不同,可在退休后的主要活动,大体相似。除散文写作外,乔秀清又从事诗歌创作,擅长书法;侯炳茂除写散文外,又热爱书法、绘画艺术。乔秀清以草书见长,侯炳茂则以隶书为主,又练魏碑,其中一副作品入选全国性的书展,八十大几的老人由此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

平时我有欣赏书法的爱好。有一天,我到石景山区鲁谷花卉市场的各书画工作室浏览,不经意间碰到了侯炳茂。他手里拎着一张还没收干的油画,说是来请教这里的老师。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一路拎着这张刚刚创作的油画,又是乘公交车辗转而来,是多么的不易啊!我钦佩侯炳茂的坚定意志与非凡的毅力。他虚心好学、不断进取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

由于长期的机关公文写作和业余创作的不懈追求,乔秀清的颈椎有些不适,手术后明显好转,但到外地参加书法和采风活动就受制约,这时年纪比他大 10岁的侯炳茂就成为他的依托。侯炳茂视乔秀清为敬佩的老师,又是亲近的兄弟,陪同上下车和参与重要的活动。乔秀清回老家河北安平赠送以获冰心散文奖的作品《洗脸盆里的荷花》为书名的精装散文集,出席县文联组织的文学辅导讲座,还有故乡县委、县政府授予乔秀清“孙犁故里,文学大使”荣誉称号的庆贺大会等,侯炳茂皆是伴随,像个保健医生。几次我们一同参加文学活动,上车时,侯炳茂总是细心地扶乔秀清上比较宽敞的副驾驶座位,看他那认真的神态,正像称职的卫士照顾老首长那样。

 侯炳茂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和养生的经验。在不同的时间段,他会及时地提醒我们这些文友要注意的事项,仿佛也是我们的保健医生。他如今已是88岁高龄,腰板仍是直直的,思路清晰,勤学不止,真是活到老、学到老。他践行的生活方式与良好心态,是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的。

退休后的战友,尤其是写写画画的战友,常常找个缘由聚叙,交流、探讨创作感悟,这当中,乔秀清就是一位热心的倡导者。他爱说笑话,他的到场让聚会的气氛热烈了许多。而侯炳茂则默默地坐在一旁,偶尔微微一乐,这种场合,他极少说话,而乔秀清仿佛是人越多越来精神。乔秀清记忆力超人,战友与自己过去发表的诗歌,尤其是情诗,经他绘声绘色、抑扬顿挫地背诵出来,那味道就大不一样了,常常博得大家欢快的笑声和会心的掌声。多次聚会,乔秀清总带上好酒,我觉得老喝他的酒过意不去,有次我带了两瓶女婿送我的酒,乔秀清看了哈哈大笑:“你这不是石头往山上背嘛!”

在我的印象里,乔秀清与侯炳茂是天生的一对,地配的一双。他们这种深厚的战友情、文学缘,书画道上同跋涉、平时生活常照应的七老八十的作家、艺术家,是很难得、少见的!故我记下这些,留作欣赏与学习。

(采石路服务管理中心)◎王贤根


文学缘 书画梦 战友情 ——记军休干部侯炳茂与乔秀清

日期:2023年11月10日

来源:采石路服务管理中心

字体:

分享到:

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70周年的时候,由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祖国不会忘记,向共和国老兵致敬——侯炳茂抗美援朝题材散文集《流动的马灯》分享会”在北京举行,众多散文作家、彭德怀的亲属、宋时轮的女儿等 100多人与会。鲜花簇拥,掌声四起,隆重而又热烈的氛围深深地感染着在场的人们。

侯炳茂是解放军总医院退休的老军人。他于1951年 2月从陕西凤翔入伍,随即就投身抗美援朝战场,那年他只有 14岁。小小的年纪,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经受血与火的洗礼。虽然当时他仅是志愿军第 64军医院的一名普通卫生员,可在救护志愿军伤病员的日日夜夜里,许多经历刻骨铭心。这份深刻的印记,让他到了古稀之年后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冲动。为了这场正义之战,为了祖国和朝鲜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志愿军战士、文工团员,为了在心中隐藏 60年并越来越浓烈的怀念之情,侯炳茂决意要把那段难忘的经历化作文字。他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原解放军总医院政治部副主任、诗人、散文家乔秀清的支持。

凡事开头难。一生从医的侯炳茂真正握起笔写文章时,心中的许多话不知从哪头说起。他拿着资料找到已退休的乔秀清,给他讲述想写的故事梗概,拜乔秀清为老师。侯炳茂虚心求学的精神触动了乔秀清乐于助人的美妙心弦,他哈哈一笑:“老侯啊老侯,您说到哪里去啦?论年纪,您比我大;论资历,您比我深;我哪能当您的老师呢!在写作上我仅仅是比您早一步,咱俩就互相帮助,做个朋友吧!”

听了乔秀清的话,侯炳茂的心像朝鲜战场上的金达莱花那样绽放。他将 1953年春天随战地救护所在朝鲜的一个小山村接收一位兵团文工团女伤员的经历说给乔秀清听。乔秀清听得入了神,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写作素材,写吧,题目就叫《会唱歌的金达莱》。”接着,乔秀清与侯炳茂一起商量文章的结构,故事叙述的方式方法。侯炳茂的心豁亮了许多。用了几天时间写出初稿,心里还是七上八下,到乔秀清家:“我又来请教你啦!”

几番修改,又经乔秀清润色,《会唱歌的金达莱》情节完整,语言表述饱含情感,年轻的会唱歌的女文工团员的形象跃上纸面。乔秀清将散文推荐给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文化报副刊部主任红孩。红孩读后,一下被侯老的经历给吸引住了,马上决定让文章就在本周内见报。

那时我订有中国文化报,看到发在副刊头条的侯炳茂的散文,给他打电话,并说我骑自行车送过去。老侯不让我送,非要乘一趟公交车坐两站来取。在我们这边的公交站旁将这份报纸展开递给他时,他脸上的笑意自然地流露出来,两眼专注地在报纸版面上看了一会。就在这公交站旁,他给我较为详尽地讲述了乔秀清、红孩的真诚指导和帮助。尔后,这篇文章又在《解放军报》显著版面刊用。

侯炳茂的散文处女作一炮打响,这给他以极大的鼓励。同时,《解放军报》《中国文化报》的编辑也欣赏他关于抗美援朝题材写作的独特性。乔秀清为之兴奋,好像比发表自己的作品还带劲:“老侯,继续写!”

侯炳茂趁着热乎劲,接连草拟了几篇抗美援朝亲身经历的文章,每篇文章的选题与构思,都凝结了乔秀清的聪明才智。这些散文,陆续发表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财经报》《军休之友》杂志上。几年来,侯炳茂硕果累累,其中《又见到野樱桃》《一封未寄出的信》获《解放军报》“长征文艺奖”,《防空洞前紫藤开》入选《解放军报》年度散文排行榜,《巴金在三八线上》《前线,她给巴金当向导》被上海巴金文学馆收藏,《顶水罐的朝鲜女孩》荣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从此,侯炳茂成为中国散文学会撰写抗美援朝题材作品的佼佼者,成为《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的特聘作家。

侯炳茂的创作成就似一面镜子,既反映出他的执著与热爱,又映照出乔秀清的慧眼与才华。侯炳茂是位谦逊、低调、深知感恩的人,每每谈及他的文章,总说:“是乔主任的帮助。乔主任对我每篇文章的题目和每句话的运用,都严格把关。他说可以了,我才送往打印,发出去。”乔秀清也不避讳,他的爽朗与热情,常常让我们感动。

他俩年岁有别,职业不同,可在退休后的主要活动,大体相似。除散文写作外,乔秀清又从事诗歌创作,擅长书法;侯炳茂除写散文外,又热爱书法、绘画艺术。乔秀清以草书见长,侯炳茂则以隶书为主,又练魏碑,其中一副作品入选全国性的书展,八十大几的老人由此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

平时我有欣赏书法的爱好。有一天,我到石景山区鲁谷花卉市场的各书画工作室浏览,不经意间碰到了侯炳茂。他手里拎着一张还没收干的油画,说是来请教这里的老师。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一路拎着这张刚刚创作的油画,又是乘公交车辗转而来,是多么的不易啊!我钦佩侯炳茂的坚定意志与非凡的毅力。他虚心好学、不断进取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

由于长期的机关公文写作和业余创作的不懈追求,乔秀清的颈椎有些不适,手术后明显好转,但到外地参加书法和采风活动就受制约,这时年纪比他大 10岁的侯炳茂就成为他的依托。侯炳茂视乔秀清为敬佩的老师,又是亲近的兄弟,陪同上下车和参与重要的活动。乔秀清回老家河北安平赠送以获冰心散文奖的作品《洗脸盆里的荷花》为书名的精装散文集,出席县文联组织的文学辅导讲座,还有故乡县委、县政府授予乔秀清“孙犁故里,文学大使”荣誉称号的庆贺大会等,侯炳茂皆是伴随,像个保健医生。几次我们一同参加文学活动,上车时,侯炳茂总是细心地扶乔秀清上比较宽敞的副驾驶座位,看他那认真的神态,正像称职的卫士照顾老首长那样。

 侯炳茂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和养生的经验。在不同的时间段,他会及时地提醒我们这些文友要注意的事项,仿佛也是我们的保健医生。他如今已是88岁高龄,腰板仍是直直的,思路清晰,勤学不止,真是活到老、学到老。他践行的生活方式与良好心态,是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的。

退休后的战友,尤其是写写画画的战友,常常找个缘由聚叙,交流、探讨创作感悟,这当中,乔秀清就是一位热心的倡导者。他爱说笑话,他的到场让聚会的气氛热烈了许多。而侯炳茂则默默地坐在一旁,偶尔微微一乐,这种场合,他极少说话,而乔秀清仿佛是人越多越来精神。乔秀清记忆力超人,战友与自己过去发表的诗歌,尤其是情诗,经他绘声绘色、抑扬顿挫地背诵出来,那味道就大不一样了,常常博得大家欢快的笑声和会心的掌声。多次聚会,乔秀清总带上好酒,我觉得老喝他的酒过意不去,有次我带了两瓶女婿送我的酒,乔秀清看了哈哈大笑:“你这不是石头往山上背嘛!”

在我的印象里,乔秀清与侯炳茂是天生的一对,地配的一双。他们这种深厚的战友情、文学缘,书画道上同跋涉、平时生活常照应的七老八十的作家、艺术家,是很难得、少见的!故我记下这些,留作欣赏与学习。

(采石路服务管理中心)◎王贤根


北京市海淀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事务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西路15号院

海淀军休

军休课堂

新竹生活

版权所有:北京市海淀区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事务中心京ICP备20220260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