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王玉林不仅是一位值得我们大家尊敬的老支书,而且是我们军休党员队伍中一位优秀的党代表。他德高望重,难能可贵之处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为村里的军休干部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服务到老。他的工作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实实在在地帮助大家排忧解难办实事,从而把党的温暖传递给每一位军休干部。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和赞扬。
农大路军休所树村安置点,坐落在圆明园北边小清河河畔,是老北京“树村”所在地。树村点有这么一位被称之为村里“顶梁柱”的老支书,他叫王玉林,年方八旬,身子骨硬朗,思维敏捷,精神矍铄,热心公益,办事认真,人人都夸他是“咱们树村的好支书”,是军休所的好帮手,是大伙儿的贴心人。
2015年以来,王玉林就担任农大路军休所树村点第四党支部书记。他一直把协助军休所做好军休干部的思想政治引导和服务保障工作放在首位,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强化政治意识,锤炼担当能力,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把支部学习、小组学习、个人自学等形式相结合,始终做到政治坚定,理想永存,思想常新。
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王玉林心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深知,树村这帮军休干部,都是他以前一起并肩战斗多年的老战友,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战斗友情,也有各自的酸甜苦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生老病死,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因此,他非常关心周围的老干部、老战友,带领“一班人”做好他们的政治思想工作,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
在前几年疫情防控期间,支部牵头成立了小区防疫领导小组,组建了一支拥有 52人的防疫志愿者队伍,对小区进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他顾不得自己年迈有病,几乎天天坚守在一线组织指挥,与志愿者们一道守护好树村营院大门。为解决吃药难的问题,他和军休所、社区共同努力,协调上地卫生服务中心上门送药。为了取药操作方便快捷,他拿出自己的存款给大家先垫支医药费,大家拿到药后再用微信付款给他,前前后后一共垫支药费近 7万元。有时医务人员无法及时送药上门,他就开车和杜萍同志一起到社区中心为大家取药,及时解决了疫情防控期间吃药难的问题。光明网还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是关系到小区生活环境的大事,上边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可落实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为了彻底改变乱扔垃圾这一不良现象,他与支委们提出了垃圾分类家庭“认领 1小时活动”。所谓“认领”,就是让扔垃圾的人充当志愿者,值班监管垃圾分类一小时,从实践中学会垃圾应当怎么分,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从中受到教育,从而养成自觉分类的习惯。活动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历经 48天,150人参与值班,在近两个月的认领活动值班期间,他几乎天天值守在一线,不论白天和晚上,严格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垃圾分类真正落到了实处,分拣的纯度高、质量好,得到清运垃圾师傅的认可,获得了免检的待遇,让小区获得了“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光荣称号。
为了给军休干部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王玉林和几个书记多次打报告给原部队请求帮助,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落实了一间较大的活动室,并配备了空调,安装了桌椅。但有些东西如窗帘、门锁、时钟、电话、路由器等物品不好报销,他就自掏腰包,买好配齐。当他看到大伙儿在活动室玩得很开心的时候,他的心里美滋滋的。
院内没有活动场所,孩子们常在路上跑闹玩耍,存在安全隐患。王玉林和社区王飞主任一起研究,准备在院内建立一个小花园,可是因为噪音问题,有一部分住户不同意。为此他和社区及支部的同事们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思想疏通工作,并建议修建隔音玻璃墙以减少噪音的影响。大家统一了思想,最终街道投资 20多万建成了小花园,美其名曰“怡乐园”。这件事还上了《光明日报》的头条。
每逢老同志生病出院,党支部都以各种方式表示慰问或者探望,对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建立了二帮一爱心帮扶对子。王玉林和支委隋永爱共管两家,定期走访、上门帮扶,他帮扶的对象其中一位是 84岁的老戴,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生活不能自理,儿子得了糖尿病,需要定期透析,儿媳妇照顾不过来,老戴有时神志不清,糊里糊涂经常给他打来不明不白的电话,但他从不在意,还时常上门看望安慰老戴,帮老戴的家人分忧解难,直到老人安静清醒为止。老人去世后,他和支委们一起上门安抚家属,帮助料理后事。还有一个帮扶对象是 86岁的老刘,行动不便,他常去看望,把军休所发放的书籍、物品送到老刘家中,就这样他与帮扶对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第三代上学的问题是军休干部最为关心的事。为解决上学问题,他与几位老同志一道,三番五次找原部队机关,找上地学区管理中心等有关单位反映情况,请求帮助,经过不懈努力,在原部队的大力帮助下,终于解决了第三代子女上学问题,上私立学校的家长也办好了转学手续,节约了不少费用。孩子们全部转到清华附小,学校好,上学也方便,家长们非常感激。
自从树村小区建成伊始,到现在已有足足 15年,历经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小区内的监控、电梯、太阳能管线、单元门禁系统经常出现故障,房屋外墙连连破损,因为没有经费,无法修理。为此,王玉林带着几个同事找到有关部门,经过多方协调和努力,一是给小区 90个电梯门套全部换成不锈钢,十分美观并耐用;二是主动与物业联系,全院集体修缮老化的太阳能管道问题,大家又用上了太阳能热水。三是自己动手解决单元门禁系统损坏问题。他和同事老魏一起深入现场研究,发现小区4个门禁失灵是因为电源坏了造成的,他自费 200多元,网购了 4个电源及少量的配件,很快就解决了单元门禁系统多年损坏的问题,为大家省下了两三万元经费。
缺乏经费一直是小区配套建设中一个老大难问题。正当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小区还有一笔大家多年上交的车位租赁等费用一直被冻结着。于是,他们多次写报告给有关部门申请解冻归还,终于争取到了 168万元转还到小区,用它解决了监控设备维护、电梯大修、房屋外墙修补等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为小区建设发挥了良好作用。
人们常说:做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老支书王玉林就是这样的人,是一个把好事一直做到老的人。
有道是:“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王玉林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依然春风满面,重任在肩,继续为党工作,继续为大家办实事。我为这位“咱们树村的好支书”、军休所的好帮手、大伙儿的贴心人点个赞,祝愿他为建设和谐幸福的军休家园继续努力奋斗,像一颗巍巍松树,冬夏长青!(农大路军休所)◎张甫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