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益融入互联网和电子支付的世界中,诈骗手法千变万化,稍有不慎便会落入骗子陷阱。正如央视网专访全国政协委员齐向东时指出,“在全球每3秒就发生一起网络勒索事件……诈骗分子甚至能精准说出你的全部个人信息”。这进一步说明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公害。
记得去年十月的一天,我差点成为电话诈骗的受害者。那天中午我正准备午餐,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显示“未知号码”,我犹豫片刻还是接了电话。对方是一个年轻男子的声音,开口就说:“我是北京市大兴区公安局 ×派出所民警黄 ×,警号 ××××。你是韩 ××吧,你的手机尾号是 ××××,你的身份证尾数是 ××××吧。”我说对,您有什么事?对方急切地告诉我,“您的银行卡存在严重风险,需要立即进行操作避免损失,请尽快来我们派出所或登录我们的 app”,随后,他便说出一套操作流程。起初我有点将信将疑,因为他说的有鼻子有眼且全都对。但随后冷静一想不对劲,可能遇到了诈骗,心里瞬间警觉了起来。我开始分析对方的每一句话,琢磨他的口音、地点、派出所辖地属性等,最后确认这是一通典型的诈骗电话。幸运的是,我冷静地终止了通话,避免了可能带来的损失。
为有效防范诈骗,建议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不要轻信陌生信息。对任何来自陌生人的信息,都应该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来历不明的信息,以免上当受骗。二是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个人信息的泄露是导致被诈骗的重要原因。我们应保护好个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手机号码及密码等敏感信息,不要随意泄露给陌生人。三是学习防骗识诈技巧。当前诈骗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电信诈骗:冒充公检法、虚构中奖信息、虚构家人受害等;网络诈骗:虚假网站、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等;社交诈骗:交友诈骗、冒充亲友借钱等。这些诈骗手段常常利用人们的贪心、恐惧、好奇等心理诱骗受害者。因此,防骗不仅需要保持警惕,还需要学习一些防骗技巧,了解诈骗类型及其特点。比如,对于电话诈骗,可以先确认对方的身份再做出回应;对于网络购物诈骗,需选择正规的购物平台和商家;对于投资诈骗,需了解相关的投资知识并谨慎决策。此外,积极参加防骗知识讲座和培训,提高对各类诈骗信息的辨别能力。四是遇有情况冷静处置。在电话诈骗中,诈骗者常常利用人们对损失的恐惧心理诱导其上钩。因此,我们一定要冷静分析,不要让惊慌乱了方寸,不要被对方的言辞所迷惑,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自我保护意识。即使接到的是我们熟人的号码,也不能轻易相信对方所传达的信息,也有可能是拟人合成语音,务必警觉不可轻敌。五是家人之间保持联系。家人之间需保持经常性联系,相互提醒:不轻信陌生人的电话或信息,尤其是涉及金钱交易时。如果收到可疑信息,可通过直接拨打家人电话,或使用家人约定暗语进行核实。提醒家人勤沟通不上当,尤其是要警惕假冒的家人或朋友。家庭成员间可经常分享一些诈骗案例,共同了解诈骗的常见手法和防范措施。
总之,骗人之心不可有,防骗之心不可无。诈骗行为从电话诈骗到网络诈骗,从冒充公检法到假冒家人熟人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针对特殊群体和军休干部,更需时刻提高警惕,增强防诈意识和防骗能力,当心落入骗子的陷阱。
(韩家川军休所)◎韩建华